走出小学英语教学的误区
——让课程改革实实在在
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洛东中心小学 韩瑞珍
[摘要]:2001年6月8日,教育部印发了《基础改革纲要(试行)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工作已经启动,从2002年秋季起,各地乡镇逐步开设英语课程。这一重要举措以及基教改革的新产物——《国家英语课程标准》的产生,犹如改革的春风,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。
人们常说,在历史的转折关头,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;同样,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,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,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本文就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听课记录,对现行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。
[关键字]:评价 合作 多媒体教学 学习主动性
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,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,广大教师在理念上已经接近了新课程,但教学观念的转变,决不意味着教学实际也随之立即转变,更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实质的理解、认识不一,很多教师在实践中走入以下几个误区。
误区一:鼓励多多、奖励多多、不等于新评价
提起教学评价,传统教育似乎总是批评、指责、否定学生多一些,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、赏识,主张我们要多鼓励学生,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,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、有思考的人,培养学生的自信心。于是,课堂上,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,不管难易程度,在老师的倡导下。教室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“Good,good,very good”的表扬声,并且赠有丰厚的奖品.受表扬的学生接受奖品乐滋滋地坐在座位上,欣赏着奖品,兴奋得连后半节课的内容都不知道在上些什么.未受表扬的同学则有些羡慕、有些沮丧。
一节课上如果总是“Good”之类的表扬语,把表扬当作一种公式,就会令人心里不安:学生的回答,学生的表现永远是正确的、需要鼓励的吗?送小红花、小卡片如同商家在搞有奖竞猜,这样的表演如果愈演愈烈,试想学生还会在意老师的表扬吗?人人有奖的鼓励还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吗?教师随意的、主观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到评价的公正吗?是否回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呢?
误区二:小组合“坐”不等于小组合作
新课程标准指出: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,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、同伴间的交流及师生交流主动获取知识,并运用知识。新课程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,这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将“一人提问、少数回答、多数枯坐”的旧教学模式转变为“小组合作学习”的新模式。为便于学生合作探究,许多教师或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,或将学生排成U字型、模块的多种形式。当然,调整座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,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、更方便,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。但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未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,往往说了一句“Discuss in your groups.”,不到几秒钟,便要求学生作答,学生没有一点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的时间,结果只能变成优秀生展示自我的平台,失去了交换位置的真正意义;有的课为了表明是合作学习,不问年级,不问内容,“你想学什么就坐在哪一组”,“你想和谁坐就和谁坐”,一翻“热闹”之后,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,这种合作仅流于形式,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讨论中,只“谈”并不“究”,只“合”不“作”,合作探究成了走过场。很多教师还经常使用如此“合作”,而且无论什么课都用,过一会用一次,似乎用的越多,新课程的精神就贯彻的越好,追求小组合作的形式,而做了无用功。一位教师在上My home这一课时,通过大量的巩固操练,学生显然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,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design your home的教学环节,教师旨在想通过小组活动,让学生灵活地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自己的日常中去,可是,由于教师没有很好的铺垫和示范,导致学生在活动时,因为目的不明确,操作不到位而使活动显得凌乱。讨论时,学生各说各的,到最后,由于时间关系,教师只好请个别小组汇报,在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操练的情况下将这个活动匆匆收场。合作的目的是“双赢”。所以我们不能误认为,学生围坐在一起,进行简单的讨论,就会出现合作效应 。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,它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,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,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。
误区三:气氛热烈不等于扎实有效
新课程提倡“以活动为中心”“以活动促语言发展”是英语活动教学的精髓,是在活动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切入点。我们始终坚持把“动”引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来,使学生在“动”中学习,在“动”中得到语言学习成功的愉悦,因此,教师绞尽脑子在课堂上设计了唱唱跳跳玩玩演演等活动,几乎每一节英语课都有唱、跳、演、玩等,课堂简直成了舞台。在这种热闹的场合下,试问学生真能学习到知识吗?教师的教学目的真的能达到吗?有这样一堂课:在教授语言点为“Are there any…on the farm?”的课上,老师采取了“学叫声猜动物”、“带头饰唱动物”等多种游戏,整节课气氛活跃。但纵观全课,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表演,在猜单词,语言点并未涉及到,虽然整节课异彩纷呈,气氛热烈,但并未达到教学目的。
误区四:现代化教学不等于多媒体教学
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,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登堂入室了。它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,集光、影、信息处理、传递、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,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,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。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但是由于课堂多媒体的开发和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,因此我们在实践当中发现了一些有背于课改理念的现象。
现象一:公开课现形,平常课匿迹。
为了一节公开课,多名教师费劲心机苦战多日, “精制”一个课件,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束之高阁。
现象二:众体皆罢黜,独尊多媒体
许多教师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“怪逻辑”,认为上公开课如不用多媒体就显示不出教学的现代化。因此,许多课堂教学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,完全不顾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,一味地摆花架子。有的教师在课上从头至尾都用计算机,对其它常规教学媒介和手段不屑一顾,甚至以计算机代替了黑板和其它实物教具,还颇为自己的“杰作”洋洋得意。
现象三:教学者技术有限,课堂上教学受阻。
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尚不会制作课件,以防操作失误,同时,为了教学的方便,让计算机教师把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,上课时只要敲任意键,课件就可运行。有些教师因紧张,忘记了课件的操作流程或误操作,跳过了一个画面,令执教者尴尬不已,使课堂教学受到严重的阻碍,影响了教学效果。
这些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技术的悲哀!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。课堂辅助教学媒体有多种,我们不应当只利用多媒体课件。
课改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课堂,就必须要走出这些误区,下面浅谈下走出这些误区的对策。
对策一:少些虚情假意,呼唤公正评价
每种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都是一粒种子,都会开花结果,长成以后是稻谷还是稻草,就看你播下的是什么了?可见评价的准确性、合理性、创造性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真实公正的评价,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。成功的评价并非来自越多越好的奖励,要使评价有意义,奖励有效果,教师要讲究艺术进行有效评价,应该注意以下三点:
1、 情景性。不应该随便滥用表扬,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。
2、 具体性。赞扬应该是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具体行为,不能只对学生学业上具体表扬而忽视赞扬一般行为上的表扬。
3、 可信性。赞扬应该因人因事而宜。高年级的优等生知道表扬主要是用来激发学习动机或鼓励学习劲头。因此他们可能认为表演是不必要的。
总之。学生有权知道参与活动过程中他所体现的真实价值,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语,是鼓励不是奉承;是真意不是虚情;是尊重不是盲从;是引导不是回避。评价语言不需要华丽,需要的是平实与真诚。这样教师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。
对策二:少些“师唱生随”,体验真正合作
要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,使其真正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语言,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,使学生能够优势互补,增加语言实践机会,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。教师要对小组合作有正确的认识。
1、分组科学,避免鱼目混珠,鱼龙混杂。
小组合作除了有“小组合作交流”外更重要的是“小组优化组合”。学生基础不一,水平参差不齐,势必会使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丧失自信心,从而在交流中出现或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等情况。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。教师从学生的能力、兴趣、性格、背景、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方面出发,对全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,尤其小学英语是一门活动性、综合性很强的学科,合作小组的建立应是学生英语能力资源的一种整合,这里的英语能力绝不单指口语能力,更多地包括了学生在语言、逻辑、空间、身体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智能特长,从而增强起学习的自信心和互组合作的意识,进而实现小组成员互相交流,彼此尊重,互教互学,共同提高。
2、分工到位,避免各扫自家门前雪
在小组合作学习中,教师应对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分工,“因生而宜,力所能及”,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、联络者、记录者、汇报者、激励者等角色。这种分工是不固定的。可根据小组人数及教学内容进行增设或合并。只有分工明确,职责到位,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,借助集体指挥,寻求最佳效果,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,学习中合作。
3、时间恰当,避免无所适从,不知所措
合作学习之前,我们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,尤其是涉及到语言现象、语言规律的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、思考。只有当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,再进行探究、合作,这样交流起来才有实质内容,否则,就如水上浮萍。落不到实处。
对策三:少些“花里胡哨”,注重学习过程
英语教学是一种实际的教学,不是声张虚势,不是教师的“走过场”。英语教学要注重实实在在的过程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流通的过程,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信息的控制过程。一堂好课,并不是由各种“花里胡哨”的活动堆积而成的,热闹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不要关注那些形式的东西,而是要关注学习过程,关注教学设计和实际效果。
1、关注学习过程。在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;关注学生是如何学的,如何理解语言的,关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参与进去,真正把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。参与的程度不仅仅是学生的外在行为,还有很多思维上的表现,以及在活动设计中表现出的兴趣、情感、学习策略,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面。
2、关注教学设计。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应关注教学目标,用什么语言在什么语境下做什么事情,而不是任何活动都拿来用,不管合适与否,唱唱跳跳再说。然后教师要确定教学设计,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目标,使每个活动能够在这个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,而不是一个个活动毫无定律地堆积。
3、关注实际效果。课堂教学是否有效,看学生是否学会了什么,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,是否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,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、和谐的、可持续的发展。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,在课堂实现有效教学,就应该使课堂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探讨、合作交流的平台,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。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认知水平,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。
对策四:少些“网络盲从”,激活现代化教学
无庸置疑,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,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,提高了教学效率。教师一味仅靠书本、教鞭、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,已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,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、多渠道、最直接的听觉、视觉感受,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针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:
1、化难为易。因地制宜选择“平台”。一些难度教大、要求叫高的课件可以用比较流行的、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,Director等多媒体制作软件,辅以专门的图形、图像、音频、动画等软件制作完成;而简单的课件不妨用易学易用的Powerpoint来做做“家常菜”。制作时不必面面俱到,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每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上。
2、多“体”并存,各显其能。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,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。课件的使用、录音朗读带及唱片的选择、运作要适时、符合教材情景需要。同时使用小黑板、教学卡片,投影仪,展示台等多种辅助手段,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,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,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,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。
3、优化结构,增强交互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课件界面的人性化,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于人机交流之中,体现“人文关怀”。
面对多媒体,我们不能“甘为他人作嫁衣”。我们要做多媒体的真正主人,不要成为多媒体的套中人。
新课程改革已被视为我们教育界的一种潮流,一种时尚。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也随之被频繁地带入课堂,服务与我们的教学。我们不能只顾着追随潮流,盲从时尚,认为别人用的多的,用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就是最好的。我们要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,让课程改革真实些,实在些。
参考文献:
1、《英语课程标准解读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
2、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
3、《英语辅导报 小学教师版》 2003-2004学年 第44期